English

中小学也该开设“音韵学”课程?

——读胡渐逵《辞书引诗应与字头所注字音一致》质疑
2000-03-30 来源:光明日报 余炳毛 我有话说

也许是学过汉语言史和编过词典的缘故吧,翻开《光明日报》2000年3月16日C3版,就立刻被胡渐逵先生的文章《辞书引诗应与字头所注字音一致》一文所吸引。不料读了之后,竟让人疑惑起来。

首先,胡先生的文章,实际上是说,现代人编的、给现代人看和用的《辞海》、《汉语大词典》之类的辞书,在引用例证时,一定要注意所选之字的“读音”与所释之词的“字头”一致,不要出现“牛头不对马尾”的现象。这无疑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其所举之例句,在我看来,没有一个是有问题的。比如所说《辞海》2128页“簪”字,胡先生认为:注音为zān是不错的。其第一义项……引杜甫《春望》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为证,这就不对了。”原因是杜诗是押韵的诗歌,此“簪”字在这里不读zān,而同第二句“城春草木深”的“深”、第四句“恨别鸟惊心”的“心”、第六句“家书抵万金”的“金”等字押韵,应读zhēn。同样,《辞海》64页“些”第一义项、《汉语大词典》第六本3642页“赊”第四义项,都不应读现代的xiē、shē,而应是xiā、shā。这显然是用音韵学的知识来讲的。

大家知道,现代汉语里的“呆板”一词的“呆”字,曾经有ái和dāi两个读音,被许多人认为比较“标准”的读音ái,后来却被大众化的dāi“兼并”——规范掉了。现在的《现代汉语词典》就只保留一个读音,即“呆板”就是dāibǎn。人们使用时,就不必再为到底读dāibǎn还是读áibǎn犯愁了。这是不是叫“用进废退”?所以,我觉得,现在再过分强调当代人还要用古人作诗歌时的读音是不合适宜的。

否则,我们不是应该要从中小学就开设“音韵学”这门课程了吗?要不,以先生所论,现在大学以上学历的人中,又有几人能够清楚古人的读音?就拿我这专门学过音韵学的中文硕士毕业生来说,也不过知道些皮毛而已。因此,若真要现代人使用古音读古诗词,不从中小学开始打基础,就根本难以解决!但是,这行得通吗?况且又有多少人会去注意并使用这一类的东西呢?令人疑惑。

另外,要照顾字词的古音韵,非专业性字典、辞典有无必要和可能做到?音韵学告诉人们,汉字古音有“平、上、去、入”的分别,后来“平分阴阳,入派三声”,还有什么“旁转对转”,所以仅从这声调上来看,许多汉字就不只是一个读音了。再加上古代的“普通话”——官话,又大多随朝代的定都而决定,于是又有了长安、洛阳、开封、杭州、北京等语音的区别。可见,从时代说,秦汉、唐宋与元明清不一定相同;从方言区看,不同朝代定都的地点不同,其官方语言又有差异。比如“簪”唐读zhēn,那么其他朝代呢?我们编一部字辞典,要如此完备,是不是难乎其难呢?因此,胡先生的道理是好的,但只有“皓首穷经”的专业性工具书才可以这样“累赘而繁琐”吧。

总之,由于作者过分强调古音韵而让人感到似乎忽视了文字读音的时代气息,就不能不使人生出些疑问来!不知胡渐逵先生以为怎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